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0 21:59:44
03 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賞析】
《邶風·式微》出自《詩經·國風·邶風》,式作語助,微為黃昏,字面意思就是暮色昏暗天要黑了。本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有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有對“君”的行為的怨怒。由于《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主題】
本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有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有對“君”的行為的怨怒。
【寫法】
(1)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
(2)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常見考題】
一、理解性默寫
1.《式微》中運用設問的方式引出勞動人民在露水中勞作的艱辛的句子: , ? , ?
2.《式微》中寫出勞役者對統治者不滿,天晚還在泥水中勞作的句子: , ? , ?
3.《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是: , ? , ?
【答案】
1.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2.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平泥中?
3.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二、閱讀理解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的主旨。
2.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請具體說明。
3.“式微式微,胡不歸”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結合詩意簡要分析。
4.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下列對《式微》詩句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借事抒情,堪稱“饑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
B.全詩重章換字,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
C.全詩在反復中強化,在疊加中升華,表情達意,痛快淋漓。
D.《式微》詩短短32個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答案】
1.詩歌表達了作者對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的同情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
2.詩歌采用設問的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發人深思,達到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3.設問的修辭手法,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故意設問,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方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達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4.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之情。
5.C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