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0 22:12:24
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ㄋ·辛棄疾)
【原文】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賞析】
這首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上闋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嫦娥和桂樹,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發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闋運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主題】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寫法】
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常見考題】
一、理解型默寫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表達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郁,也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的詞句是: , ?
2.詞中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的詞句是: , , 。
3.詞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的句子是: , ?
【答案】
1.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被白發,欺人奈何?
二、閱讀理解
1.“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請簡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
3.作者在這首詞中寄寓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4.下列對這首詞作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開篇破題,寫中秋圓月皎潔似金波,升高后逐漸變得像重新磨過的銅鏡般明亮。
B.詞人舉杯賞月,由月亮聯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勸酒提問,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風直上長空,俯看壯麗山河,內心充滿了激昂樂觀的豪情壯志。
D.結句展現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飛奔月宮,砍去婆娑的桂樹,讓清光灑滿人間。
E.作為豪放派詞人,作者在本詞中運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義風格明顯。
【答案】
1.此句通過描寫自己的行和言,①表達了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郁,②更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
2.運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
3.(1)作者問姐娥“白發欺人”等詞句,表達自己時光流逝的感慨與功業難成的憤懣。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樹”等詞句,表現了堅定的報國理想:掃清朝廷的妥協投降力量,驅除入侵中原的外敵勢力,把光明帶到人間。(意對即可)
4.B C(B.“作者向嫦娥勸酒”理解有誤。C.“內心充滿了激昂樂觀的豪情壯志”概括不當)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