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9 23:16:31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戰:公元383年,東晉在淝水以少勝多大敗北方前秦,使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相關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漢化道路)(背誦★★★)
1、背景: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是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①社會矛盾尖銳,北方久經戰亂,中原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流徙,田地荒蕪,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②南朝對北魏構成天然的威脅。③鮮卑拓跋部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保守勢力相當強大,經濟落后。
2、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措施:①494年遷都洛陽;②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
4、特點:①漢化;②涉及面廣;③自上而下。
5、影響: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增強北魏實力,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6、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點:都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都對我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都曾遇到重重阻力,不是一帆風順的。
三、北朝政權更替:在六鎮兵變的打擊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后被北齊取代,史稱北齊。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稱北周。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民族交融特點:(1)方式多樣化(①民族遷徙;②聯合斗爭;③友好交往;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⑤“和親”“會盟”政策促進民族融合;⑥邊境貿易促進民族融合:遼宋夏金之間設立的榷場,明朝與韃靼設立的互市;⑦“冊封”政策);(2)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吸納性、包容性。
2、意義:北朝后期,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