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5-05 21:02:00
篇目3:《曹劌論戰》
一、作者作品
《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左傳》所記內容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書中記述了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荒淫,贊美了許多杰出人物的歷史功績,表達了重視人民的民本思想。
二、重點語句翻譯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譯: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別人。
3.小惠未扁,民弗從也。
譯:這種小恩惠沒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靈不保佑您。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據實情判斷。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7.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失了。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述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以及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1.齊魯長勺之戰,魯國能夠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結合課文簡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魯莊公和曹劌的戰前對話說明曹劌的軍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為基礎的。
②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時機。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占優的實際情況,采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系,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后,曹劌并不馬上追擊,深知兵不厭詐之道,唯恐中了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也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可謂是知己知彼,運籌帷幄。
2.課文僅用二百多字就敘述了長勺之戰的全過程。說說課文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詳寫曹劌的言論,如第1段中與魯莊公論“何以戰”的兩次對話,將其“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第3段論述取勝原因,則把他的作戰必須抓準時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略思想表現出來。這兩段文字,完整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于無助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事,如戰爭起因、戰斗狀況、戰后處理等一概不提,這樣的剪裁,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課文篇幅不長,卻展示了曹劌多方面的品質。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談談你對曹劌這個人物的認識。
曹劌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他非常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認為“民從”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具備了“民從”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動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劌能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挺身而出,積極向魯莊公出謀獻策,說明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獻身精神與愛國情懷。
4.人物形象分析。
曹劌:有愛國熱情、對國家有責任感;有政治遠見;詳察敵情,善于把握戰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魯莊公:目光短淺;急躁冒進,不懂戰術;平庸;但是他能做到取信于民,禮賢下士,從諫如流,虛懷若谷,也不失是一位明君。
5.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不知何以戰,淺陋;曹有遠謀。戰時:魯不知何時進攻、何時追擊,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實地調查,抓準時機。戰后:魯不知取勝原因;曹細說原委。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