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5-05 21:02:31
篇目5:《出師表》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漢魏六朝散文選注》。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此文是寫給后主劉禪的。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文中諸葛亮給后主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二、文中的成語
1.開張圣聽:意思是指要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2.優劣得所:意思是指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引喻失義: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4.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5.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6.作奸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7.危急存亡: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8.臨危授命: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9.計日可待: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10.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11.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
12.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多用于諷刺。
13.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14.親賢遠佞: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15.陟罰臧否: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賞罰褒貶。
三、重點句子翻譯
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希望您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取得成效,就請懲治我失職的罪過。
2.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3.遂許先帝以驅馳。
于是答應先帝,愿意為他奔走效勞。
4.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細致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寄托給我
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忠誠于陛下的職責和本分。
6.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7.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誠無二。
8.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如果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
9.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他們)大都是追念先帝在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要報答給陛下啊。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來拜訪我)。
四、問題研討
1.請結合本文中的相關情節評價一下劉備的為人。
答: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危難之際委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劉備有求賢若渴,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寬宏的氣度和不恥下問的美德。
2.從課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人。
答:諸葛亮是一位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的賢臣、忠心耿耿淡泊名利、有謀略。
3.文中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條,結合《出師表》和自己的生活談談你的體會?
答:①廣開言路;②嚴明法紀,賞罰分明,內外一致;③親賢遠佞。
選擇從能廣泛聽取意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側加冕角度;選擇從各黨派,團體到個人應有一個統一平等的標準,不應有特權角度;選擇從人際交往中,選擇君子,遠離小人角度。
4.作者回顧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追述自己隨先帝艱難創業,忘身憂國,不避辛勞的歷史。既表達自己一片忠貞激勵劉禪,更主要是為北伐請命。說明這是先帝托付,是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決心和行動。
5.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們?你認為一個比較完全的政治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答: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堅強的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洞悉當時國家形勢,針對國計民生癥結所在,提出興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選拔賢才,任人唯賢;?能集思廣益,善于采納群言,改進工作。
6.“親賢遠佞”這條建議在當今有何現實意義?
示例一:對于當今的領導干部來講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只有選拔有才能的人,善于聽取意見,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示例二: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親近賢人,才能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也只有疏遠小人,才能避免他們的不良影響。“孟母擇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親賢遠佞無論對于領導干部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有關諸葛亮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
答:有關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氣周瑜等。
有關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關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
有關俗語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