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9-10 20:00:20
作文十七:憂患之眸
先賢的眼眸中常含憂患,這種目光源于對家國命運的深刻關切。屈原行吟江畔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楚國情勢的憂慮,更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范仲淹登岳陽樓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百姓疾苦的牽掛,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顧炎武著述《日知錄》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文明傳承的責任,更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這種憂患意識,成為士人精神的重要標志。
近代仁人志士的眼眸中,憂患之情更為深重。林則徐虎門銷煙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鴉片流毒的痛心,更有"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決絕;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積貧積弱的悲憤,更有"振興中華"的壯志;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黑暗現實的憤怒,更有追求光明的勇氣。他們的目光如炬,照亮民族救亡的道路。
當代憂患之眸的內涵,已從救亡圖存轉變為強國建設。科技工作者攻關"卡脖子"技術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落后差距的清醒,更有自主創新的決心;扶貧干部走訪貧困戶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貧困現狀的關切,更有精準扶貧的智慧;環保志愿者監測水質時,他的眼眸中既有對環境污染的憂慮,更有綠色發展的信念。這種既保持危機意識又充滿建設性的目光,正是新時代需要的憂患意識。
青少年培養憂患之眸,需要培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既要關注世界大勢和國家發展,又要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既要保持清醒頭腦,又要積極付諸行動。讓憂患意識轉化為前進動力,用青春和智慧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