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1-16 15:14:52
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每一個做父母的.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孩子,要盡可能地熟悉自己的孩子,要善于探索、總結孩子的成長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們跟自己的孩子,除了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關系外,更應該是知心朋友!我們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理想抱負、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應該經常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應該知道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應該經常觀察孩子心理、生理的變化……如果沒做到這些,我們就不能算稱職的父母和家長!
怎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1、要有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氛圍
家庭的和諧,是孩子快樂成長的源泉。我們每位家長,為了孩子要讓自己的家庭充滿溫馨與快樂。
1)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孩子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強,我們同孩子朝夕相處,我們的一言一行會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對我們的行為看在眼里,聽在耳中,記在心上,并依此行事,逐漸形成孩子自身的良好行為規范。做為家長,在孩子面前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不要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爭吵、抱怨。
2)把孩子當作知心朋友,相互之間理解信任,在家中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地位的平等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也建立了與孩子的相互信任,無論孩子在思想上還是學習上遇到煩心事,都想到向我們傾述,我們再竭盡所能的幫助、引導、解決問題。要滿足孩子在家中的獨立感,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合理保留孩子的參與權、選擇權和話語權,使孩子切實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和尊重。要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有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工作忙,沒時間去管孩子的學習,去跟孩子溝通、交流,但是,我們忙來忙去為了什么?最終還是為了孩子,因為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去關愛和陪伴。所以不論有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去關愛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要幫助孩子克服煩躁心里和怕苦畏難心理,糾正粗心大意的習慣;不以自我為中心,要經得起批評與挫折。
3)給孩子玩的空間,貪玩,是孩子的本性,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禁止,要正確引導孩子去玩,訓練孩子在玩的時候有意識的提高注意力、觀察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上網、玩電腦游戲,很多孩子都喜歡玩,也經常課后聚在一起談論、交流游戲的內容,再者說如今是信息時代,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不讓孩子上網、了解網絡知識是行不通的。簡單的禁止或管的太緊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結果是適得其反。不管或管的不緊,孩子的自制力較差,容易沉迷上癮,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選擇一些內容健康向上的電腦游戲,可以在節假日、寒暑假適當地放松放松,并引導孩子正確上網、分辨好壞。
2、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從孩子的穿衣,飲食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孩子學習時,盡量做到不看電視、不玩游戲、不大聲說話,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
二、怎樣與孩子交流、溝通與合作
1、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初中階段正處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生理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初中時期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1)、抽象的邏輯思維有了發展,但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的,在認識事物和考慮問題,還經常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來支持,認識還比較片面、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經常憑自己的好惡來對待人和事。
2)、獨立性和差別性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不滿足于老師和課本中的解釋,有時提出相反的看法,最喜歡爭論,在家長面前更是如此,有時很片面,很有主見,有時自信到過分的程度。
3)、逆反心理比較重。當家長老師的總是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如小學時期聽話,很喜歡頂嘴,聽不得大人的說教,知心話也不愿和父母說了,所以父母常罵他們“越長越調皮了”。實際上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分析,這是少年時期孩子的一種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反抗高潮的具體表現,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明白孩子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正常的,一方面對不違反原則的行為給予理解和寬容,不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我們對這一時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應該講道理,態度不要粗暴,語言不要挖苦,要講究分寸。如果還用小學時期的簡單說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們提高了認識又明白了道理,和家長統一認識,只要從內心服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