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27 11:20:25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于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這樣,對于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后,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
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復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里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后,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么,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游戲。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媽媽就給你買什么。”“考了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丟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郁郁寡歡,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她,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并告訴他們:“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地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們就會做什么,父母說什么,他們就會聽什么。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對于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于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么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于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3
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嘗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么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對于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由此可見,孩子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后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并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方法一: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于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于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里,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方法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愿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方法三: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案例:
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里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么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