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8-26 13:01:28
第三步,分析地圖。這是閱讀地圖的較高要求了。
認識地圖,熟悉地圖,只不過是從外部表面現象上認識地理事物。而分析地圖是要對這些表面現象進行具體分析,以便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理解。
例如,結合課文內容閱讀“西亞和北非”圖,可以分析出從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最近水道,從而加深了解土耳其海峽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沖,了解了蘇伊士運河連結的海洋··一得出本區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對“五海、三洲、二洋”之地的戰略地位有了突出的印象。
通過對波斯灣沿岸的石油資源分布的觀察,會對該地區石油在世界上所處的重要地位有明確的認識。
循著“石油的海上運輸路線”,可以了解四個海峽和一條運河在海洋運輸中的重要性。
又如,我們通過文字介紹,知道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工業、金融、商業、對外貿易、科技信息等方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通過讀圖分析,我們還可以對上海有更深人的了解: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 ,地勢低平,河網密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周圍農業基礎優越。
3.上海瀕海臨江,地處我國“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
的交匯處,又有腹地廣闊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了遠洋、沿海、內河、鐵路、公路、航空運輸方式,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向世界宣布開發、開放浦東(上海市黃浦江以東),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飛騰。同學們,這樣“圖文結合”學習地理,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如果你查閱歷史書籍,還可以了解到古代上海漁民在江中用竹編的“息”捕魚捉蟹,吳淞江下游一帶有“雇讀”之稱,后來“息”演變成“字息”(繁體字),這就是上海簡稱滬的由來。相傳戰國時春申君黃歇疏鑿黃浦江,故又稱“春申江”,上海又有一個別稱“春申”,這就是“申”這個上海別稱的由來。
當然,以上只是介紹了閱讀地圖的一般方法。各種各樣的地圖包羅萬象,每一種都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在有些地圖的下方,還附有讀圖提示和要求,這些往往是讀圖的重點所在,帶有導向性質,千萬不可忽視。閱讀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在于通過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從漫長的地質時代到未來,從地球到浩瀚的宇宙空間,從國際上的種種新聞到身邊的天氣變化……和地理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太多了。如果同學們能夠利用實踐活動學習地理知識,或者把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那么我們的學習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地理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地理課外活動有些可以在校內開展,有些可以在校外開展。地理課外活動的形式有豐富知識性質的,有動手操作性質的;有全體同學參加的,有個別自愿參加的;有普及型的,有提高型的。歸納起來,地理課外活動有以下兒種。
(一)觀測預報。主要內容有氣象、物候觀測預報,天文、地震觀測預報,環境觀測預報等。
例如,用家用溫度計測量早、午、晚氣溫并記錄下來與當日氣溫部門發布的數據對照;還可用地溫計觀測地溫;用空盒氣壓計觀測氣壓;用小旗、樹枝、炊煙、大樹等搖動狀態估測風力。
時間長了,有了積累,就可以試著做補充天氣預報。還可以觀測星空,認識恒星、行星、星座、彗星;觀測日食、月食等各種天文現象并記錄或拍照。不間斷地觀察井水的情況、動植物的情況,可以發展地震前兆。注意觀察某些敏感花草、樹木的變化,可以發現環境質量狀況的變化等等。
(二)考察旅游。主要指在老師帶領和指導下進行地理野外考察或旅游活動。如地貌類型的辨認,地質構造的觀察,礦物和巖石的判斷,土壤植被類型的辨認,河流湖泊的觀察,海岸類型的觀察,名勝古跡、奇峰異洞的探訪等等。
(三)參觀調查。主要是指對人文、經濟活動的參觀調查。
例如學校組織同學們到工廠、礦山、碼頭、農村、牧區、車站、飛機場、博物館、展覽會進行有目的的參觀活動,以及鄉土地理調查、環境質量調查等等。
(四)制作和操作。主要是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如制作礦物、土壤、巖石標本;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制作火山構造和地震構造模型;制作等高線原理教具;制作乒乓球地球儀;制作課堂教學用的投影圖片;利用電腦演示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程序編制和操作等。
(五)閱讀寫作。主要是對地理科普廣播、電視的收聽收看;地理雜志、書籍的閱讀;地理小論文、地理調查報告的撰寫;地理櫥窗、地理畫廊的布置;地理黑板報、墻報的編寫設計一等等。
(六)競賽演講。主要包括各種地理知識和地理演示和操作的競賽。如國情知識、環保知識、氣象知識、世界地理知識、鐵路航線知識的競賽活動等。
(七)集會游戲。如組織地理晚會,表演與地理有關的文娛節目,舉行地理猜謎活動,舉行拼圖游戲,舉行與地理知識有關的郵票展覽等等。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更多知識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