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1-01-31 22:53:26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家長必讀: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家長和孩子的心理防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除了響應政府號召,做好自身的健康防護外,心理防護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家長的心理防護
成年人是家庭中的頂梁柱,自身心理防護很重要。在網絡極其發達的今天,每天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極易讓人產生焦慮、恐慌、憤怒等情緒。很多人都期望通過獲取更多的信息來減少自己的負面情緒,殊不知通過這種途徑,負面情緒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有可能增加。在這些情緒的影響下,有些人會失眠、多夢、對照癥狀懷疑自己是否身體不適,甚至出現強迫洗手(即明知不必要,但控制不住去洗)等行為。
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當疫情暴發時,面對未知,所有的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所有人都一樣,所以我們要先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知道這個情緒是我們正常的反應,先穩定下來。通常負面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的進展而逐漸得到緩解。
這個時候,減少對網絡信息的無差別接收就變得格外重要了。首先,要減少使用手機,從官方渠道獲取有關疫情的信息,學習掌握科學的防控知識,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新冠肺炎這個“魔鬼”。這是讓我們的情緒變得穩定而堅定的重要一環。此外,針對以上提到的幾類因負面情緒引發的行為表現,提出以下建議。
1、失眠、多夢等睡眠問題
如果平時沒有睡眠困擾,而在此期間出現睡眠問題,絕大多數人是受焦慮等情緒的影響,也有些人是因為假期作息時間紊亂、白天睡眠過多導致的。因此,在居家防護期間,應盡量保持有規律的作息。
睡前不要看手機,做好睡眠準備,不要讓信息沖擊頭腦。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放空自己,不去想白天發生的一切,也不去想明天做什么事、吃什么、疫情有什么進展等。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讓呼吸變得平緩,慢慢進入睡眠狀態。也可以選一些幫助自己放松的樂曲,舒緩地、輕柔地播放,讓自己平靜下來,進入睡眠。焦慮也會引發多夢,夢境常常會反映出我們的焦慮。事實上,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只是有人醒來后能記起夢境,有人完全不記得而已。多夢并不會影響睡眠質量,影響人們的是夢境傳遞出來的不舒服的感受。當我們了解這個機制后,就不會過度夸大多夢對自己的影響。
總之要放松心態,相信一切都會歸于正常。
2、懷疑自己身體不適
疫情期間,有些人會對照癥狀,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相應癥狀,從而惶惶不安,擔心自己被感染。這類人群常易進行負性自我暗示。不過,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多數人出現這種狀況是和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有關。大家都在關注被感染者的癥狀特征,對自己身體的關注自然變得多了起來,會容易放大身體的反應,變得草木皆兵。
過度關注,加上恐慌等負面情緒,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因此,我們要科學地進行防護。感覺不舒服時,要先調整情緒狀態,讓自己放松下來,再去量體溫或者再去判斷其他表現。必要時,請家人幫助進行確認。
3、強迫洗手行為
疫情期間,有些人的強迫洗手行為是一種應激反應,基本不會達到需要去專科醫院就診的程度。這種行為的出現也和焦慮、恐慌等情緒有關,總怕手洗不干凈被感染,因此就反復去洗手。出現這種情況時,一方面,我們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提示自己:“我已經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洗干凈手了,我們不是生活在無菌環境中,我們的自身是有免疫力的,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不去觸摸其他東西。”另一方面,當自己獨自一人不好控制時,可以給自己限定一個次數,如洗兩次,也可以請家人幫忙進行確認。當我們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這件事情上時,洗手的次數自然會正常。
應對以上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減少對問題的過度關注,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轉移注意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常態活動中去,是非常有效的。
在家不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其實,如果不那么焦慮,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在家的這段時間,你會發現可以做很多平時想做又沒時間做的事情,可以把生活填充得滿滿當當。
★孩子的心理防護
相比于成年人,孩子的心理也一樣應受到很好的保護。幼小的孩子可能不太明白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不能出去玩,要天天待在家里,為什么生活好像和平時不太一樣。而被延長了假期的孩子們,已經明白我們正在經歷什么,他們也會像大人一樣恐慌。不同的是,年齡越大,他們可能越不愿主動表達。
因此,當此之時,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守護至關重要。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