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25-04-01 22:46:47
三、堅持素養提升,實施科學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行動
9.提升教師隊伍素養。支持在京師范院校和高水平綜合大學加強科學教師培養。配齊配強科學類課程專職教師,加強實驗員隊伍建設。逐步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開展科學探究、實驗教學和跨學科實踐活動等專項培訓。大力培育科學教育名師,加強名師團隊和工作坊建設。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全員培訓和教師實驗教學技能展示活動,增強全體教師科學教育意識與能力。(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0.全面強化專業引領。加強科學類專職教研員隊伍建設,開展骨干教研員培訓。圍繞中小學科學教育實施策略、科學課程教學研究、跨學科實踐活動、實驗評價等重點,設立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建立跨區域校際科學教育教研聯盟,采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等方式,為科學教師提供專業支持和指導。探索科學類課程及教師的多元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1.建設科學教育專家團隊。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原則上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科普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組織“院士進校園”等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宣講活動,成立科學教育專家指導團隊,定期調研指導學校科學教育工作。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暢通校內外科學教育人才交流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勵機制,引導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鼓勵離退休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協)
四、堅持知行合一,實施社會大課堂實踐行動
12.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重要內容,鼓勵設立各類學生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支持有興趣的學生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探索研究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健全準入機制,鼓勵引進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參與課后服務。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開展特色實驗教學或實踐活動。搭建傳播平臺,支持科普、科幻閱讀,鼓勵學生講好自己的科學探究故事。(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團市委、市少工委、市婦聯、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13.豐富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分級分類充分開發社會大課堂資源,注重與不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匹配、與學校科學類課程進度匹配。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示范校、學生金鵬科技團等高水平學生科技社團建設。利用少年宮、科技館、校外培訓機構優勢,為學校科學教育提供有益補充。堅持“請進來”,組織學生科技節、中小學生科學建議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流動科技館等。堅持“走出去”,結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思政課”建設,組織學生到校外開展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協、團市委、市少工委、市婦聯)
14.引導社會單位建設科學教育基地。積極動員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與高精尖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結合實際建設科學教育基地,配備設備、器材、圖書、軟件等,培訓專業指導人員。引導高科技工農企業開展“自信自立技術產品體驗”活動,鼓勵學生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引導學生在現實生產生活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體悟勞動精神、創新精神。(責任單位: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市教委、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婦聯、團市委、市少工委、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五、堅持融合匯聚,實施科學教育資源集成行動
15.優化數字智慧支持體系。著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開發面向學生的科學教育智能體,為教師教學提供AI助手,為學生學習提供AI學伴。以國家和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載體,提供多元化、數字化的科學教育資源供給。鼓勵社會制作“科學公開課”等類型豐富的教育資源。建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學課程、科學教育場所資源庫,強化資源征集、對接、調度機制,便于學校選擇使用。推進學校科學教育場景與網絡科學教育場景的有機結合。(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市委網信辦、市通信管理局、團市委、市婦聯、市少工委)
16.補充優質校外資源。融通全社會科學教育資源,挖掘科學教育潛力。推動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面向學生設立“科學教育開放日”。合理規劃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總體規模、設置標準、審批程序,注重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等科學素養的培養。各區和學校根據需要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進優質的科學教育服務。指導學生理性選擇參加“白名單”競賽,引導競賽活動與科學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面向全體學生培養科學興趣和特長。(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網信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科協、團市委、市婦聯、市少工委、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六、堅持協同推進,實施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行動
17.協同推進科學教育。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中小學校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加強家庭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用好社會育人資源。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建設中小學科學教育研究指導中心,為各區各校提供專業支持服務,同時發揮好全國科學教育研究指導中心(北部片區)作用。社會單位要堅持公益定位,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服務。統籌各方資金和項目,加大對科學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特殊兒童群體的支持力度。探索科學教育監測機制和科學教育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將中小學科學教育納入教育督導范圍。(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少工委)
18.加強家庭科學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科學教育活動,用好社區資源,開發系列家庭科學實踐活動,打造“家門口”的科學教育陣地。結合“首都文明家庭”“首都最美家庭”活動,選樹在科技創新、科學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典型,打造多渠道傳播展示平臺,鼓勵廣大家長開展家庭科學教育和親子科學研學等活動。(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婦聯、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委網信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團市委、市少工委)
19.發揮實驗區(校)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級實驗區、實驗校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大中小學銜接,家校社協同,在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打造100個科學教育特色品牌,探索科學教育的有效實踐途徑。鼓勵各區建設示范性中小學科學教育中心。堅持“一區一特色、一校一品牌”,開展實驗區、實驗校科學教育示范項目孵化工程,培育推廣一批典型經驗成果。發揮好北京市在教育部科學教育聯盟和協作組中的統籌作用。(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協、團市委、市婦聯、市少工委)
20.營造協同育人良好氛圍。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激勵學生樹立科技報國遠大志向。推動主要媒體開設科學教育專欄,支持原創科普、科幻作品創作。廣泛宣傳報道推廣科學教育好經驗好做法,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良好氛圍,為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發揮重要基礎性作用。(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市委網信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少工委)
編輯推薦:2025年全國各省市中考時間匯總
掃碼免費打包領取
資料內容:【24年 初三一模真題】
更多免費服務【2025最新真題試卷、書籍領取】等等
盡在"中考網"城市微信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