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度空間 作者:韓春成老師 2010-06-30 16:32:47
一個中考數學滿分的學生的自述!
對于初一初二的學弟學妹,還處在培養自己學習習慣的階段,所以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一、合理安排時間,不盲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周最好能夠簡單擬定一個學習計劃,最好能細致些,具體到每周一到五的晚上,作業完成之后還需要做哪些事情,周末的早、午、晚每個時間段做什么、學什么、復習什么。
二、重視所有學科,不偏科。
我們大家都是普通的孩子,除非自己對某個學科非常偏好,否則還是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科。當然,做到“科科全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那么對于自己比較喜歡、學起來比較順手的學科,一定要將基礎知識吃透,保證不丟分;對于自己感覺頭痛的學科,要做好計劃,重點投入,爭取能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有比較大的提升。
也就是,千萬不要輕易的放棄任何一門功課,因為放棄的這門功課就是自己的“短木板”。
三、聽老師的話,做個“乖孩子”。
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講,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做好筆記。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很多內容是他們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所得,在課本上根本找不到,但恰恰是這些內容,對培養我們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四、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
設一個錯題本,小到作業,中到隨堂考、大到月考、期中、期末,將自己所做錯的所有題目全部及時的收集整理,對每道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詳細分析,找出造成錯誤的癥結所在,明白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
平常沒有事情的時候,可以經常翻翻自己的錯題本,回憶一下當時更改的過程,從而可以鞏固薄弱的知識點。
尤其在考試之前,沒有必要大量的做題,只要翻翻錯題本,保證所有的錯題涉及到的知識都已掌握,“成功”就在近在咫尺了。
五、放松不是不可以的。
千萬不要從睜開眼睛,一直學到晚上閉上眼睛,大人還有個“審美疲勞”呢,不要說我們還是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會適得其反,可能會造成厭惡學習,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睡眠時間,按時作息,充分休息好,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以這種狀態去學習,收效會更大。
但是,“放松”也是一門學問,要按自己的興趣放松。例如,在可以在家里到處放一些書,可以在學習之余隨手拿起翻翻看,可以不用非常認真的只讀一本書,瀏覽即可,起到放松的作用,同時又增加了很多課外知識。
六、良好的心態面對考試。
劉墉說過:“一個人不可能被考試打倒,只可能被考試打得自暴自棄;如果他因為沒考取而在未來的人生中失敗,絕不是被考試淘汰的,而是被他自己'沮喪的心'淘汰的。”所以,考試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不過就是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到底掌握了多少,所以應當以平常心對待。
對于明年將要參加中考的弟弟妹妹們,信心非常重要,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做好最后的沖刺,不到最后關頭絕不放棄。
一、穩抓基礎
萬變不離其宗,考試的重點還是在基礎知識上。分析一下初中的所有試卷,基本上都是基礎知識,難題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我們無須在基本知識還沒學好的情況下,盲目地做題。沒有必要搞“題海戰術”,但是也不能不做,要善于在做題的過程中要總結和歸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緊跟老師
距離中考的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了,所以時間也已經不允許我們慢慢檢討自己。老師們已經幫我們將同學們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另外,他們也會根據他們多年的經驗,在每天的授課中仔細的講解給我們。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掌握最后的時機,跟著老師,掃清自己之前的低級問題。只要按照老師安排的復習步驟走,肯定就能做到“穩中有升”;
三、查缺補漏
由于時間比較緊,有些知識點可能在課堂上沒有涉及到,我們可以自己認真翻閱一下我們三年來的錯題本、好題本、課堂筆記,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通過強化記憶補上這一部分內容。
四、調整心態
有時候考試發揮失常,成績不是很理想,不能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好馬還有失前蹄的時候呢,我們完全不要太在意一次考試,因為我們的實力還在,不要因為一次失誤就全盤否定自己。另外,考試中發現的問題,正好給我們提高改進自己提供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改進自己的不足,總比真正中考中才遇到來的好。
五、保持充足的自信心
要多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正確對待自己的短板,發揮自己的長處。均衡對待所有功課,不要拋棄任何一科。比較優秀的科目一定要保持足夠的重視,稍微弱的一些的要努力正確提高,確實沒有掌握的,不要投太多的精力,免得顧此失彼。樹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成功!
老師教給我們的一些學習方法和習慣,只要堅持下去,受益是必然的。我們可以不跟別人爭,但不能不跟自己爭。只有“超越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功。
最后祝愿學弟學妹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祝愿大家都能考上心儀的學校!
本文轉自E度空間,點擊查看原文:http://home.eduu.com/361399/blog/25659
相關新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